205 足少陽膽經 - 足臨泣

【出處】出自《靈樞.本輸》: “注于臨泣。”為與本經頭部臨泣穴相別,《勝濟總路錄》則名  “足臨泣”。

【取穴】在足背外側,當足四趾本節流(第四蹠骨節結)的後方,下坐垂足或仰臥位取穴。

1、功效:

《郭長青等- 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》:舒肝解鬱,熄風謝火。

《揚三甲等針灸腧穴學》:清頭目,利胸脅,理氣散結。 

《台灣Word》《中醫閱讀網》:運化風氣,冷降水濕。

《醫學百科》:舒肝熄風,化痰消腫。

《醫砭-經穴庫》:清頭目,利胸脅,袪風瀉火。

《痞客邦pixnet》:能打開任督兩脈。

2、主治:

《郭長青等- 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》:

偏頭痛,中風偏癱,.痺痛不仁,月經不調,乳癰,胸痺,心痛,頭頂痛,目外眥痛,目眩,目乾澀,耳聾,腋下腫,胸滿氣喘,缺盆中痛,周身串痛,小腿及足跗腫。

《揚三甲等針灸腧穴學》:

神經系統病症:中風偏癱,痺痛不仁等。

五官科病症:目外眥痛,目眩,目乾澀,耳聾等。

婦科病症:月經不調,乳癰等。

《醫砭-經穴庫》:

古典:

頭痛,頭眩,目澀,身痺,寒熱,胸脅支滿,喘氣,心痛不得息,乳腫,腋下腫,腰腹膝外廉通,手足中風不舉,通麻發熱拘攣,筋牽,腿痛,眼腫赤痛,齒痛,耳聾,咽腫,項腫連腮,浮風搔癢,月經不調。

現代:

結膜炎,乳腺炎,乳腺增生,頸淋巴結核,退乳。

配穴:

小腹之脂:足臨泣,內庭。

月事不利:中極,三陰交,足臨泣。

頭痛目眩:風池,豐隆,足臨泣。

回乳:光明,足臨泣。

《中醫閱讀網》:

目外眥痛,目眩,乳癰,脅肋痛,瘧疾,中風偏癱,痺痛不仁,足跗腫痛,膽經頭痛,腰痛,肌肉痙攣,眼疾,神經官能症。

《醫學百科》:

足臨泣穴主治,頭痛,目眩,目赤腫痛,頷痛,腮腫,齒痛,耳聾,咽腫,腋下腫,乳腫,胸痺,脅肋痛,髀樞痛,膝踝關節痛,足背紅腫,咳逆喘息,瘧疾,月經不調。

現代又多用於治療,結膜炎,淚囊炎,乳腺炎,胸膜炎,肋間神經炎,淋巴結結核。 

眼乾澀,多淚:足臨泣配攢竹。

3、現代常用於治療:頭痛,眩暈,中風偏癱,足跟痛,間歇熱,呼吸困難,月經不調,胎位不正,乳腺炎。

4、臨床應用:

李氏1990分別在足臨泣、至陰、非穴點,施灸(雙側),每日一次,每次30分鐘,觀察三組對苔位不正的療效,若連續7次未轉正者為失敗,結果足臨泣組27例,轉正14例,(51.9%),至陰穴組27例,轉正6(22.2%) 非穴位20例,轉正3(15%)。足臨泣與至陰組相比P<0.05。足臨泣與非穴點組相比P<0.01

5、現代研究:針刺足臨泣可引起腸鳴音亢進,但不如足三里,上巨虛等穴效應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