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5 督脈 - 陶道

【出處】出自《針灸甲乙經 》: “陶道,在大椎結下間,督脈足太陽之會,俯而取之。”

【取穴】在背部,當後正中線上,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俯臥位,先取大椎穴,從大椎向下一個椎體,當及突下凹陷處取穴。

1、功效:

《郭長青等- 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》:清熱解表,安神截瘧,疏筋通絡。

《揚三甲等針灸腧穴學》:解表,退熱,安神。

《醫砭-經穴庫》:袪風,泄熱。

《百度百科》:解表清熱,截瘧寧神。

《台灣Wiki》《A+醫學百科》《中醫閱讀網》:補益肺氣。

2、主治:

《郭長青等- 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》:咳嗽,氣喘,惡寒發熱,頭重,目眩,胸痛,癲狂,癇症,角弓反張,瘛瘲,瘧疾,虛勞,骨蒸,頭項強痛,脊背酸痛痛。

《揚三甲等針灸腧穴學》:頭項強痛,惡寒發熱,咳嗽,氣喘,癲狂,角弓反張,癇症,瘧疾,汗不出,頭重,目眩,虛勞骨蒸,胸痛,背脊痛。

《醫砭-經穴庫》:

古典:頭痛,頭重,目瞑,淒厥,寒熱,ˊ諸風,虛勞,/骨蒸,瘧疾,項強難以反顧,即脊強,汗不出,歲熱時行,癲癇。

現代:瘧疾,肺結核,精身分裂症,濕疹,銀屑病。

《百度百科》:脊項強急,頭痛,熱病,頸肩部肌肉痙攣,瘧疾,感冒,癔病,頸沝病。

《台灣Wiki》《A+醫學百科》《中醫閱讀網》:頭痛,項強,惡寒發熱,咳嗽,氣喘,綆蒸潮熱,胸痛,背脊酸痛,瘧疾,癲狂,角弓反張。

3、常用於治療:發熱,瘧疾,癲癇,精神分裂症,神經衰弱, 頭痛,暈眩,小兒麻痺后遺症,蕁麻疹,頸項,肩甲部肌肉痙攣.。

4、臨床應用:

商氏(1988)取陶道,大椎治療慢性氣管炎,1493例,加電,隔日一次,10次為一 療程,結果:近控制793例,顯效382例,好轉245例,無效73例。

劉氏(1989)取陶道,大椎治療惡性瘧疾230例,隨症選用曲池,百會,太陽,內關,陽陵泉,足三里,三陰交等,經3~6次,癒222例,無效8例.。

趙氏(1986)取大椎,陶道,以針刺拔罐法治療牛皮癬,方法是取大椎,陶道,雙側肝俞,脾俞,三棱針點刺,然後拔罐,留5~10分鐘,起罐後,放血0.3~0.5cc隔日一次,15次為一療程,結果癒71例(癬斑消失,皮膚正常,有效16例(皮屑脫落,病灶縮小)。

5、現代研究:

針刺大椎,陶道可使免疫球蛋白值下降,肺功能及心電圖均有顯著改善。

針刺陶道穴可使嗜酸性粒細胞數增多,能調整機体的免疫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