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方藥劑 – 解表藥

 

【概述】

 

解表藥大多具有辛味,辛能發散,可促使病人汗出,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,表證得以解除

 

本類藥物大多、膀胱經,偏行肌表,有促進肌體發汗,使表邪由汗而出的作用,從而達到治癒表證,防止疾病傳變的目的。即《內經》所謂: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的意思。解表藥除主要具有發汗解表作用外,部分藥尚有利尿退腫、止咳平喘、透疹、止痛、消瘡等作用。

 
【功效】
 
解表藥主要治療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無汗或有汗不暢、脈浮之外感表證。部分解表藥尚可用於水腫、咳喘、麻疹、風疹、風濕痺痛、瘡瘍初起等證而效有表證者。
 
 
【應用】
 
使用解表藥必須根據四時氣候變化及患者體質不同而恰當選擇、配伍用藥。冬季多風寒,春季多風熱,夏季多夾暑濕,秋季多兼燥邪。故除針對外感風寒、風熱表邪不同,相應選擇長於發散風寒或風熱的藥物外,還有解表藥與祛暑、化濕、潤燥藥的不同配伍。
 
若虛人外感,正虛邪實,難以祛散表邪者,又應根據體質不同,解表藥還須分別與補氣、助陽、滋陰、養血等補養藥配伍用藥,以扶正祛邪。溫病初起,邪在衛分,除選用發散風熱藥物外,應同時配伍「清熱解毒藥」。
 
使用發汗作用較強的解表藥時,不要用量過大,發汗太過,以免耗傷陽氣,損及津液,造成「亡陽」、「傷陰」的弊端。又汗為津液,血汗同源,因此,表虛自汗、陰虛盜汗以及瘡瘍日久、淋病、失血者,雖有表證,也應慎用。使用解表藥還要注意因時因地而異,如春夏皮膚、毛細孔疏鬆,容易出汗,解表藥用量宜輕;冬季皮膚、毛細孔緻密,不易汗出,解表藥用量宜重。同樣,北方嚴寒地區用藥宜重;南方炎熱地區用藥宜輕。解表藥多為辛散之品,入湯劑不宜久煎,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藥效。
 
 
【注意事項】
 
一、該類藥多具辛散之性,故不宜久煎,以免藥性耗散、功效減低。 
 
二、服用解表藥后宜避風寒。如外感風寒之表證,增加衣被以利汗出。 
 
三、解表發汗,以微汗出為度,以免大汗傷陰耗氣。應中病即止,勿久服之。 
 
四、陽虛自汗、陰虛盜汗、瘡瘍久潰、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,若需要,加用扶正之品,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。 
 
 
【藥理作用】
 
一、發汗解熱作用:
 
如麻黃、桂枝、荊芥、防風、白芷、生薑、薄荷、菊花、柴胡等,大多數解表藥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。這種作用最主要是調節體溫。 
 
二、增強體表血液循環:
 
如桂枝、紫蘇、生薑、菊花等多數解表藥均能擴張周圍血管,增強體表循環、促進汗腺分泌,從而增加熱的散發。
 
表證特點之一是“惡寒”,而這種惡寒與肌肉及小動脈痙攣有關(即產熱增加),解表藥通過擴張痙攣之血管可改善這種病理狀態。同時由於循環加強,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膚毛細血管。引起皮膚毛細血管增生、血清滲出、形成皮疹。這可能是解表藥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礎。
 
解表藥除了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用於瘡病之治療外,還能通過擴張周圍血管,使局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用於瘡病初起之治療。
 
三、抗菌、抗病毒作用:
 
經過大量實驗,已證明解表類藥物對某些細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殺傷作用。
 
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:麻黃、桂枝、紫蘇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生姜、牛蒡子、桑葉、菊花、葛根、升麻等。
 
對某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有抑制作用:麻黃、桂枝、紫蘇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、藁本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菊花、桑葉、菊花等。
 
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抑制作用:桂枝、紫蘇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藁本、細辛、薄荷、牛蒡子、菊花、柴胡等。
 
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:柴蘇、荊芥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、薄荷、牛蒡子、升麻等。
 
對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:桂枝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辛夷、蔥白等。
 
對白喉桿菌、腦膜炎雙球菌有抑制作用:菊花。
 
對桔草桿菌有抑制作用: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。
 
對炭疽桿菌有抑制作用:桂枝。
 
對瘧疾有抑制作用:柴胡
 
四、其它作用
 
該類藥物尚有鎮痛、止咳祛痰、健胃及利尿作用。